Web Excursions 2022-08-03
This is what you're nostalgic for - The History of the Web
In 2009, writer John Koenig created a Tumblr blog called The Dictionary of Obscure Sorrows.
In 2012, Koenig created the word anemoia to describe nostalgia for a time you’ve never known
it was finally able to describe what I believe is a collective feeling by lovers of web history
I know I’m not alone because every few months somebody comes up with a new project that attempts to replicate some site or platform or service of an earlier web.
A Geocities copy here, or a Myspace replica there.
A new garish or ornate aesthetic or a service that simplifies the languages of the web.
And the people that sign up to join these new projects aren’t just those that were around when it was first created.
They’re all kinds of people.
They’re experiencing anemoia, and trying to chase it with technology that harkens back to a time when the web felt more experimental and fun.
We are, after all, technologists, and our minds reach for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that try to replicate the experience of building on the early web.
But I would argue that it isn’t technology that is at the root of our anemoia.
I believe we aren’t nostalgic for the technology, or the aesthetic, or even the open web ethos.
What we’re nostalgic for is a time when outsiders were given a chance to do something fun, off to the side and left alone, because mainstream culture had no idea what the hell to do with this thing that was right in front of it.
I’m not sure we’ll be able to shake off this anemoia.
We yearn to be outsiders again. And we won’t. And that’s ok.
But, we might be able to direct this feeling to something worthwhile now that it has a name.
知识付费下半场的畅想
知识付费是媒体人捏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因为,媒体内容是免费的,所以,媒体人理解不了为什么用户愿意为内容付费,于是,他们把这种奇怪的现象称为知识付费。
很显然,这种命名方式简单粗暴,并没有反映出这个行业的本质,却一直在误导用户。
罗胖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直拒绝使用知识付费这个名字,而是捏造出另外一个概念,叫知识服务。
你要说知识服务这个名字好不好呢,很显然,比知识付费好很多,但是,通过篡改名字来改变用户认知,总有「耍小聪明」之嫌。
正大光明的做法是,不管这个名字有多糟,你先接受,然后,通过你的努力,让它变成一个正面的东西。
知识付费行业就是一帮自认为对互联网理解比较深刻同时怀揣教育梦想的人,到出版和教育行业寻找机会的旅程。
网上的很多信息固然是免费的,但是,也没见谁坚持在网上自学,教育行业不照样越做越大。
所以,你唯一要思考的,就是你有没有真正填上传统出版或教育的某个空白,或者比它们做得更好。
不要吹嘘知识付费是多么大的创新,那样会暴露出无知,也不要斥责知识付费是收智商税,那样太刻薄啦。
这个世界上一直有书,曾经有磁带和光盘,那么,现在就应该有「知识付费」。
与其吹嘘和谩骂,不如把时间花在如何改进产品上,让这种「新型出版物」大放异彩。
不过,由于文字在传播知识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你一个做音频的,再怎么大放异彩,也不可能把文字出版物替代掉,这是常识。
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且明白这件事情的边界,才是明智的人。
胶囊与挽歌|五年后,许知远再见罗振宇
过去五年我真正的变化,是依靠这个节目进入了全新的领域。
我从一个对书本高度迷恋的人,转变为对更多领域产生兴趣的一个人。
比如我突然发现做演员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我以前对演员充满了偏见,我觉得他们缺乏智识上的挑战。
但当你真的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尤其是杰出的演员,那种可以体会另一个人的灵魂的演员——靠三个月的训练就能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心,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五年前的我对娱乐也充满了怀疑,我觉得不就是制造笑声嘛,重要吗?
但我现在变了,我再访谈李诞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制造欢笑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都充满了挫败,充满了挑战。
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我非常爱的一个日本思想家,叫鹤见俊辅,他写的《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中有一个片段,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整个东京的居民生活在强烈的压抑和焦躁之中,他们食物不足,精神高度受压,看不到日本未来的前途。
但当他们来到浅草的歌舞伎厅、小剧院的时候,那两个小时的时光,让他们爆发出笑声。
而这些笑声可能会支撑他们未来几周、几个月的生活,这些笑声就是一种胶囊,储存了他们新的希望能量的胶囊,帮助他们渡过了眼前的难关。
包括创业,我对创业以前也充满了偏见。
某种意义上我对所有流行的东西都充满了偏见,所以我当时非常不情愿说自己是一个创业者,我只能说自己是一个勉强的创业者。
但后来我意识到,一个人寻找到某种创造性的方式来自我谋生,而且帮助、连接了一群人实现某种目标,这本身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我原来不屑的一些东西,比如基本的规则、组织内部的理性化、寻求效率等,(我现在认识到)如果没有这些做基础,所有的发散性(思维)会变得如此之混乱,它变不成我需要的那种即刻的创造力。
这些都属于我内心发生的各种变化。
虚荣当然是自我驱动的一部分原因,但虚荣提供的东西太短暂了,只有投身于超越自我的事情、遗忘自我的事情,对我来说才充满真正的吸引力。
做《十三邀》这个节目时,我在跟每位嘉宾相处三个小时或者八个小时的过程中,是我高度遗忘自我的;
进入别人生活的那一刻,是我非常幸福的时刻,那一刻自我消失了。
[关于“知识胶囊贩卖者”的评价,] 我欣然接受。
而且我还要高兴地报告各位:
现在得到App,除了胶囊,还在开发更多的剂型,丸、散、膏、丹、针剂、喷雾。
之所以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胶囊”是一个好词儿,过去几年,我学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凡事都要有边界。有了边界才是产品。
事实上到今天为止,我们还看到大量的创业者在利用他的用户的热情,说我们拉个群吧,这好像是一个特别人畜无害的东西,但问题是这是一个什么群,我们进来以后做什么,所有人的责任、义务、成本、收益定义得清楚吗,比如很多公司都说,我们用户这么爱我们,我们拉个群吧。
刚开始,大家互动的热情爆棚,然后很快耗竭。
这就是没有想好边界,没有变成胶囊。
我们做过调查,很多得到用户是在打车的时候听课,中国80%的打车的时间就是13分钟以内。
上车的时候打开得到,听完一节课下车,做他自己的事情。
这几年,您送给我的这顶帽子“知识胶囊贩卖者”,其实是很温柔的了。
还有“焦虑贩卖者”呢,甚至还有一篇文章干脆就是“罗振宇的骗局”呢。
刚开始我觉得惶恐和委屈,甚至也有愤怒的时候。
但是有一天我想通了。所有的原因就是一个:德不配位。
坦率地说,我们这家公司和我这个人,无论是对社会的贡献,还是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现在所享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不匹配的。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来说最不适应的正是刚刚过去的这十多年,精英文化迅速瓦解,大众文化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诞生与推广征服了一切,相对小众的、属于人文文化的角落都消失了。
坦白说,中国社会中的大量需求其实并不是物质需求,都是身份需求——“我想变得跟你不一样,但只有通过消费行为、生产行为才能证明我跟你不一样”,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创造很多不同的意义系统。
比如你原本是个很浪漫的人,或者是个很有德性的人,很温柔的人,但为什么如今浪漫、德性、温柔都变得不再重要了呢?难道一定得是个成功的人才重要吗?或者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才重要吗?
这就是我和我们公司很大的使命,我们希望把这样的多元价值观带给更多的人,它是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关于非议,我本质上是个很骄傲的人,挫败会带来非常小的影响,但很快就过去了。
我觉得一个人身上有历史意识、有一个广阔的时空感对于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广阔的时空会安抚你,你眼下受到一点挫败算什么呢,在更广阔的时空里,你能找到很多与之相似的事情。
只有高度的纪律性、组织性和想象力相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好的创业者。
我总有过分发散的想象力,现在比五年前好多了,但组织性还相对缺乏。
危机感就来自于时间。
我今年47,我正在调动起自己的全部心理资源在准备度过50岁这个大关。
假设托现代医学进步的福,我能活到100岁,现在我正好度过人生的一半了。
这两年我植发、做近视眼手术、老花眼手术、做超声刀、热吉马、保持游泳的习惯等等,都是为了度过50岁这个坎儿。
我应该把自己修理成什么样,来开始自己的下半生。
时间和生命短暂这件事情,对我来说越来越刺激,越来越清晰。